近日,从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传来好消息,历经八年精心打造,广州市环城管廊、广花管廊、天河智慧城管廊、琶洲西区管廊这四大综合管廊项目,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。这一成果意义非凡,标志着广州城市地下空间的 “动脉血管” 正式畅通,为城市的稳定运行和长远发展筑牢根基。
目前,广州市已建成且投入运营的管廊长达 175 公里,累计有 688 公里的各类管线有序 “入驻”。这些管廊与现有的地下管廊网络相互交织,共同构建起 “一环 N 射多区域” 的骨架体系,如同坚固的 “堡垒”,为城市的供电、供水、通信等关键 “生命线” 提供稳固保障。
综合管廊,堪称城市隐藏于地下的 “生命线”,其建设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。它将各类管线集中铺设,极大降低了外力破坏风险。以往,管线维修常常需要破路开挖,既影响交通,又耗时费力。如今,运维人员能直接进入管廊内部开展检修工作,有效避免了频繁破路的麻烦,管线的使用寿命也得以延长,城市的安全韧性显著提升。而且,管廊通过合理规划,缩小了管线之间的安全间距,释放出大量宝贵的地下空间,为城市后续的建设发展预留充足资源。同时,还助力 “架空线” 下地,让城市天际线更加整洁美观,土地价值也随之提升。
地下管廊,涵盖综合管廊、缆线管廊等多种类型,就像深埋地下的巨型 “收纳箱”,收纳着电力、通信、广播电视、给水等各类城市运行的 “命脉” 管线。对管线而言,“住进” 管廊不仅能免受外部施工干扰,还能借助信息化、可视化、智慧化的管理手段,实现高效运维。综合管廊的概念最早源于法国,1832 年法国霍乱肆虐,人们意识到城市公共卫生系统建设的重要性。次年,巴黎大规模开展以下水道为主体的地下廊道建设,之后不断拓展完善,逐步将给水、电力、通信等市政管网纳入其中,形成了完备的管道体系。对于城市来说,管线入廊后,安全距离大幅缩小,不仅释放地下空间,还能推动高压线入地,优化城市景观。
广州素有 “地质博物馆” 之称,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建设地下管廊,困难重重。施工过程中,不仅要应对复杂的地质状况,保障地面建筑物的安全,还要面临穿越珠江、多次穿越运营地铁和建筑物等挑战。部分管廊沿线存在溶洞发育或煤矿采空区的情况,同时,施工还需尽量减少对市民日常生活和出行的影响。
在众多困难面前,广州的四大管廊项目却亮点十足。环城管廊全长 45.7 公里,是国内规模最大、里程最长的随轨综合管廊。它呈 “O” 形环绕海珠、天河、白云、越秀、荔湾五区,连接 29 座变电站、12 座自来水厂等关键设施。该管廊创新采用 “管廊 + 地铁” 共建模式,与地铁 11 号线同步建设,共享资源,节约了超 30% 的重复建设成本。其独立的供水舱室和高压电力舱,分别构建起 “双水源” 供水网络和 “双回路 + 备用线路” 供电架构,大大提升了中心城区的供电、供水和通信保障及应急能力,实现全市相关资源的综合调配和远程管理。
广花管廊全长 15.79 公里,与广花快速路改造工程同步推进,实现交通与管线协同发展。通过拓宽车道、建设立体交通、增设慢行系统并取消主线红绿灯,原本 90 分钟的通勤路程缩短至 30 分钟,通勤效率大幅提升。同时,它集成多种管线,为白云机场、广州北站两大枢纽提供能源保障,凭借高精度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,实时守护管线安全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典范项目。
天河智慧城管廊全长 16.95 公里,覆盖广州国际金融城、天河智慧城等数字经济核心区域。它与广佛环线智慧城站厅共建地下空间,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、商场等商业设施,有效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紧张问题,提高管廊自身经济效益。管廊内配备智能运维系统,融合 GIS 技术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,实现信息整合、智能监控和应急决策等功能,打造出功能完备的 “智慧管廊”。
琶洲西区管廊全长 7.12 公里,深度融入琶洲数字经济试验区,服务阿里巴巴、唯品会等行业巨头。项目创新推出 “管线 + 数据” 双集约模式,不仅容纳各类传统管线,还预埋 5G 微基站等智能设备,构建起地下与地上协同的智慧网络。借助信息化监管平台,综合运用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实现对管廊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,为琶洲数字经济试验区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。
如今,广州已初步搭建起 “中心环线 + 放射干线 + 区域支线” 的立体管廊网络。展望未来,广州将持续推动管廊建设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,不断完善城市地下 “生命线” 系统,为打造更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的城市添砖加瓦。
Powered by 365体育官网平台手机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