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桃杀三士,这招阳谋在中国真是没有漏洞!”
在二三十年前,我国在出行方面碰到了一个大“瓶颈”:到底要不要搞高铁?技术上是向日本采购好,还是去找德国呢?
那会儿啊,咱们都知道德国的技术顶尖,日本的速度杠杠的,然而不管是哪一家,都不想把自己的技术教给我们。它们只想着在中国这个大市场里各自捞一块,好好“吃到老”。
不过,德日等几家高铁公司可真是没想到,中国铁道部用了一招“二桃杀三士”的策略,不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交出了技术,甚至在这个基础上研发出了咱们自己的一代新高铁!
到底咱们用了啥阳谋?德日等国家又为何毫无办法呢?其实吧,我们从来没有直接抢他们的技术,而是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,逐步获取了他们技术的精髓。再加上,咱们的科研团队不甘示弱,勇于创新,最终成功研发出适合自己的高铁。这让德日等国感到无奈,因为他们知道,咱们已经在技术上实现了自主突破,后续的发展也越发壮大。
高铁刚兴起的时候,咱们面临一些技术引进的挑战。起初,许多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德日等国手里,咱们想要引进可不是件容易事。很多时候,要么是手续繁杂,要么就是他们不愿意分享核心技术。这种情况下,咱们只能求援于自己的力量,逐步摸索研发,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。虽然过程艰难,但咱们没有放弃,最终实现了技术的突破,成功推出了自己的高铁。
2003年,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计划开始进行,高铁成了核心任务。铁道部很早就关注上了日本的新干线,这玩意儿在亚洲名气大,技术成熟,不仅速度快,跑起来也很稳。
双方沟通了一年多,结果在关键时刻,日本企业却开始摆架子了:整车可以让你买,价格好说,但核心技术就不可能给你。
他们算盘打得既简洁又阴险——让中国花钱买车,年年得交专利费,维修和更换零件还得回头找他们,这等于给中国高铁加上了一条隐形锁链,未来几十年都得依靠新干线的气息。
这还没完呢,日本可是联合了个“大团队”,像川崎重工、三菱商事、日立制作所这些六大巨头都齐心协力,明确表示谁也不能随便松口。
他们打的算盘是,先把时速200公里的车型卖给中国,待中国的需求提升到想要350公里时速的车时,再乖乖回来让他们提供升级服务。
可惜他们低估了中国人的韧劲。铁道部发现这条路行不通,迅速转身去找德国西门子。没想到,日本居然还不甘心,暗中给西门子打探消息,泄露了中国的预算和计划。
这下西门子高兴得不行,谈判那会儿简直是贵得离谱:一列车要3.5亿元人民币,技术仅给80%,还得额外再掏39亿元的技术转让费。
这价钱贵得让人瞠目结舌,更何况买回来的技术本身就不完整,未来还得受别人牵制,简直就是往更大的陷阱里跳。
突破困境,制定独特的应对方案。
铁道部可不是好惹的,面对日本和德国的双重压力,他们可没慌张,而是冷静地摆出了一盘大棋。
2004年6月17日,一场空前的全球招标正式启动。这次招标可真不简单,直接发布了140列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动车组超级订单,简直是高铁界的一场盛宴。
更有意思的是,铁道部还定下了三个条件:完全由国内企业出资的不得投标,完全由外国企业出资的也不行,只有那些愿意100%转让技术的合资公司才能参加竞标。
这招就像在牌桌上丢出一手王牌,看着简单,实际上把掌控权稳稳握在了自己手中。
全球的高铁大佬们可坐不住了,来自日本、德国、法国和加拿大的四家企业个个眼睛放光,谁都不想错过这个中国的美味蛋糕。
说到底140列车不过是个小前菜,铁道部早就设定了“四横四纵”的高铁大网计划,未来要建设整整7万公里。要是这次不参与,后面想要分这个蛋糕,那可得看别人心情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,铁道部还推出了个“战略买家”政策,明确只有青岛四方(南车四方)和长春客车(北车长客)这两家本土企业可以接单。
如今外企们得拼尽全力,来迎合这两家中国公司,市场形势一下子从“卖家市场”转变成了“买家市场”。
内外斗智斗勇,国际谈判中的较量。
一到招标,外国企业立马慌了神。日本的联合体原本打算继续高冷,只肯拿出缩水版的“疾风号E2-1000”,结果谈判三天三夜没有任何进展,气得中国代表差点要翻桌子。
德国的西门子可真是靠着Velaro平台的技术优势,死死把价格咬住,给出的报价是每列3.5亿元外加39亿元的技术费,摆出一副“你要是不买,我照样能卖给别人”的架势。
不过,谁也没想到,铁道部手里还有一张秘密的王牌——法国的阿尔斯通。
那会儿,法国的阿尔斯通正愁得厉害,刚申请了破产保护,急需中国订单来转运。而铁道部眼睛一亮,巧妙地允许阿尔斯通跟南车四方和北车长客同时接洽合作。
阿尔斯通果然没让大家失望,在谈判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中国的所有条件,还主动把价格压得特别低,跟日本和德国的高调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这招简直就像牌桌上放了个烟雾弹,日本和德国还没反应过来,北车长客就突然宣布跟阿尔斯通签了合同,时间掌握得那叫一个精准——离开投标还有两小时。
西门子的一位高管听说自己被淘汰,气得差点晕了过去,直接决定把参与谈判的团队全部解雇。这下日本那边彻底慌了,意识到再不妥协可就真没希望了。
南车四方见势不错,谈判进展得相当顺利。日本联合体忍痛推出了技术,连之前一直紧闭不放的新干线核心技术也终于愿意松口了。
结果庞巴迪得到了一包,日本企业和阿尔斯通各获三包,招标圆满结束。这场博弈中,铁道部借着“阳谋”把外企逼到了绝境,竟然让这些高铁巨头们互相厮杀,乖乖让出技术。
技术吸收和自主研发的飞速发展。
获得技术只是个开始,铁道部早就有了后招。它们制定了个“技术转让实施评价”的规定,就意味着外企必须教会中国企业,否者尾款就别想拿到手。
这招真把外国工程师逼得够呛,他们本想着留点底牌,没想到中国工程师学得飞快,连设计原理都摸得透透的。
日本人教着教着,发现自己藏的那些小秘密早就被中国学生给挖没了。
咋说呢?短短一年间,中国就吃下了三家外资企业的关键技术。到2005年,铁道部以每列2.5亿元加上8亿元的技术费用,把西门子又请了回来,顺便也把之前没掌握的技术一起弄到了手。
2008年,京津城际高铁正式通车,时速达到了350公里,这可真把世界都震惊到了。你想啊,日本的新干线可花了整整30年才达到这水平,而咱们中国只用了短短几年,真是让人感慨不已。
2010年,咱们的CRH380A动车组在测试中创造了416.6公里每小时的惊人速度,直接把新干线甩在了后头,成了全球最快的动车组,真是牛气冲天啊!
自那以后,中国高铁简直是开启了飞速前进的模式,狂奔不止!到2024年,中国高铁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二,线路也早就超过了4万公里,真是了不起!
日本的新干线真的是落下帷幕了,西门子、川崎重工、阿尔斯通这些曾经的行业巨头,现在只能在中国的高铁产业链里当个“供应商”,老老实实地做着零星工作。
咱们中国的工程师们可不是闲着,他们不仅学会了造动车,还自己搞出了不少创新,连车厢里的螺丝钉都能自己生产和销售。
前言:高铁可谓是中国的一张名片,不仅提升了国民出行的效率,也展示了国家的科技实力。从最初的引进技术到如今的独立自主研发,中国的高铁之路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。接下来,我们来聊聊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有趣的见闻和故事。近年来,随着高铁网络的飞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了“高铁时代”。乘坐高铁的便利让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革,不再是以往那种打车一次难求的日子。想想看,以前我们出行得提前预定,现在就像坐地铁一样方便,随到随走,心里倍儿踏实。高铁的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,还有对整个社会的推动。各种新的商业模式相继出现,连带着地方经济也得到了不少提振。人们出行终究是为了能更快闻到家乡的味道,或者与朋友再聚欢笑,真是把高铁的便利发挥到了极致。总结:高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,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考。希望未来的高铁可以更加智能、便捷,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。
Powered by 365体育官网平台手机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